外国语学院
文通古今 道贯中西
她世界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她世界 · 正文
她之星|诺奖提名——残雪被低估的人生
编辑:外国语学院   日期:2023-11-01  点击数: 



残雪,一个美丽却也朴素的名字,朴素到你无法窥见她此前不为人道的先锋思想,无法从她平易近人的面孔中探寻她荒诞梦幻的精神世界。

残雪是谁?

莫言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不作预测,但“希望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”;美国评论家苏珊·桑塔格称其为“中国最好的作家”;诺奖评委马悦然更评价她是“中国的卡夫卡”——她很可能是当代中国最被低估的文学家,也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前最有潜力的提名者之一。


(图为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NicerOdds赔率榜欧盟版前五名,今年已是残雪连续第四年成为最有潜力获奖的提名者)

相信大家会感到奇怪:这么一位厉害的作家,一位作品被哈佛、康奈尔、哥伦比亚等许多知名大学选入教材的作家,一位当代作家中作品被翻译的最多的、甚至被美国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——为什么却在国人的视野中如此默默无闻?


01 波澜人生

残雪,原名邓小华,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。1957年家庭发生变故后便由外婆带大。一个性格怪异、沾满了巫风邪气的老太太,让残雪的童年也沾染了楚巫文化,对残雪后续的创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。

从17岁开始,残雪开始在工厂做铣床技术工人,也是在这一年,她在工厂读完了《资本论》,并开始对更深层的文化起了兴趣。“我自己就是底层人,在底层干了些年头,我理解的底层就是日常生活;我是非常热爱日常生活的。”这是残雪后来对这段生活的描述。

30岁,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重要的人生分界点,残雪也不例外,在女作家丁玲和一些朋友的帮助下发表了处女作《黄泥街》。此时的残雪已饱经生活的磨砺,在文学上也已经读完了卡夫卡、博尔赫斯、但丁等,更是十分喜爱鲁迅的作品,尤其《野草》与《故事新编》。

1E2EF


02 文学之旅

试想,一位30岁的家庭妇女,经过许多年的积淀之后,仿佛忽然地从平凡生活的无形束缚中突围出来,踏上一条新的道路——文学之旅。

我想人们大概知道文学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。无论你是否关心文学,是否读过残雪的作品,单单这样一位女性的人生经历,多少都会让人有些动容。历史名人、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,大都波折起伏,蜿蜒崎岖,有些甚至凄凉惨淡——不仅限于文学家,生前无人问津,死后被人们立起像来,浪潮一过,再慢慢被遗忘。

道理似乎很简单,不可避免的,伟大的子弹都需要飞一会儿,但有时又何尝不是与人物所处的时代相关呢?近期为人们热议的奥本海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倒不是说残雪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,一来残雪仍然健在,二来其文学际遇也并不惨淡,毕竟她是目前世界文学界名头最大的中文女作家,也是唯一一个在世界各地设有机构专门研究其作品的中文女作家。

03 自我突围

再回到开头的问题:为何残雪在中文文学世界中这么“无名”?首先必须要承认,不仅是普通读者对残雪的作品时常费解,就连国内很多评论家们也均对她的风格缄口不言。她的语言充满怪异、生涩、不寻常,读者很难穿透她的奇思异想,更毋论与其达成共鸣。

非常典型的就是对《黄泥街》的解读。许多人都在问,为什么要将国民性写的如此丑恶?为什么要如此矮化自己的民族?然而,残雪虽然在黄泥街中描写了肮脏污秽的生存环境,同时描写了一些吃着泥巴、苍蝇,甚至是毫无温情、充满恶毒和仇恨的人们,但她却从不耻笑,更不批判,因为这一切并不只是别人,她也在其中活着,并时常以这样的方式活着。

所以她才会满怀悲悯的写道:“哦,黄泥街,黄泥街,我有一些梦,一些那样亲切的、忧伤的、不连贯的梦。或许你只在我的梦里存在,或许你只是一个影子,晃动着淡淡的悲哀。”


(残雪作品《黄泥街》)

在许多年以后

残雪的作品势必会为世界文学史

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

上一条:她课堂 | 探索情绪管理的密钥
下一条:她之星|阳洋: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


Baidu
map